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种子
更新时间:2024-04-27 02:00:29

那年今日,他在风中埋下一颗种子,没有让它萌发;

种子

时至今日,仍是那年的春风,那颗种子已不会萌发。

这年的九月一日,对女孩的家乡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天——一位支教的老师将要来到村子了。

自从上一位老师在山路上不慎摔伤后,村子里二十多个孩子都在放假。终于又是一年开学季,新老师的到来无疑给小山村增添了许多生气,学生们已枯黄的日子重又滋润起来。女孩是这二十多个孩子中最普通的一个,家境不算好,成绩也中等,眼中时常闪烁着迷惑的目光。最平庸的人便是最引人瞩目的人,新来的中年老师一眼就发掘出了这个平庸而充满潜力的种子。

新来的老师教学别具一格,一改之前死气沉沉的课堂,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他。开学不几日,同学们迎来了课程表上难得一见的班会;此前那位老师的课程表上,一般不会出现“班会”这种“浪费时间”的“无用”科目,纵使有,也只是在教学进度松弛的时候美自习课之名曰“班会”,结果统统上成了文化课。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一天的课程表,并未稀奇,只是许多不屑与叹息声,无奈,课程表永远像页尾写的那样——“仅供参考”,实际还得由老师掌控。不曾想到了上课的时候,新来的中年老师并没有像上文化课时夹着一大叠书进入教室,而是一身轻松地穿着一件淡蓝色短袖衫,在同学们惊异的眼神中走进了教室。

“同学们可以自由提问,什么问题都可以。”老师率先说道。

“……”同学们的反应好像十分冷淡,无人吱声,微风穿过窗户,吹动了老师的衣襟。

“同学们可能不习惯,但是在我的班会上,我就是你们的朋友,我可以跟大家一起玩,一起聊天。”老师补充道。

此时,终于有胆大的高年级学生(五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)举手提问:“老师,你从城里来吗?城里的是什么样子的?”的确,城市永远是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们最希望了解的,也是他们最渴求的;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可能永远都走不出大山,因此,从山外来的人是他们了解城市的唯一渠道。

老师回答:“城里很大,很繁华,你们要好好学习,将来亲自到城里看一看,就会明白了。”

在同学们陷入热烈讨论的时候,角落里的女孩弱弱地问道:“老师,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?”

“为了走出大山,走进城市!”老师坚定地回答了这位眼里带着迷茫的学生。他心里正想,这个孩子有走出大山的天赋,缺少的只是一种信念和梦想。于是,在今后的班会上,老师讲了许多关于“梦想”和“信念”的话题,这个平庸的女孩也逐渐变得不平庸,因为她拥有了梦想,在一群碌碌的孩子中,显得多么出格呀!

女孩听到这个答案的一刹那,她混沌的眼中充满了光芒,变回了孩子明亮的眼眸。

今后的半个月里,这个女孩的成绩明显提高了,不再混混沉沉,不再含含糊糊,几乎成了班上最活跃的孩子——上课积极举手,积极提问,比那城里的孩子还会学习,不禁让人惊叹。

似乎都是情理之中,在一个月之后的期中考试中,她一跃成为了班里的第一名,同学们都对她刮目相看,老师也微笑着对她点头,投下了赞许的目光,女孩的信心更加坚定了。

在此后的考试中,女孩始终都是班级的前几名,五个年头过去,终于一路走到了小学毕业。这年暑假,女孩家里丰收,人手不够,女孩的父母便让她下地割麦,期间自然少不了回家务农的教唆,女孩顶着巨大的压力过完了暑假,终于挨到了镇上初中招生的日子。女孩父母的意见自然是让她放弃学业,回家帮助打理家务。那位老师已年过四旬,仍然坚守在村里小学的教室里,每日与粉笔黑板作业本为伴,他自然是要希望女孩去镇上读初中的,这可能是他教出来的不多的初中生,对女孩今后的发展也十分有利;老师坚信女孩有成为大学生的天赋,只是缺少良好的学习条件。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权衡后,女孩选择了继续读初中,但其父母却坚持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思想,还放话出来:“如果你要上初中,我们不供你。”其时女孩的家境,在她父母的奋斗下,已成为村上的上等水平,绝不是供不起。女孩万分无助,眼见报名的日子迫在眉睫,却始终无法说服父母,被逼无奈,只好求助于老师。

老师一听,马上答应帮女孩说服父母,让女孩先去准备上学的东西。女孩十分高兴,连忙跑回家收拾好了书包,叠好了被褥。父母每天下地干活,老师到女孩家好几次,都没有见到她父母。女孩见此,顿觉去镇上的初中无望,心灰意冷,无精打采,险些再次怀疑起学习的用处。老师见她如此焦虑,不停地安慰她、鼓励她。

第二天,老师去了女孩家,还带来了一颗种子,这颗种子粒大饱满,颜色新鲜,好像在其中包裹了无数想要突破种皮的叶子。老师对女孩说:“这颗种子是来自一种名叫‘状元树’的植物,据说种着它的人家里,孩子都能学业有成。今天咱们一起把它种下,让它保佑着你,等它长大,你也就学成归来了。”

女孩一听,马上来了劲,这就预示着她可以去镇上上学了,并且有了这棵树,她也一定会学有所成。老师二话不说,带着种子和女孩来到她家房屋后的一处小山坡,开始刨土,而女孩则在一旁帮老师拿着工具;当他们手中的工具交接的时候,一双粗壮黝黑的大手和一只白嫩纤细的小手,如此地和谐啊!

片刻过后,种子埋好了,老师用双手捧起一把泥土盖在种子上面,精心地压平,归家时已是中午时分,想那女孩父母也在归来途中,正好可以好好开导他们一下。女孩年龄虽小,家务事却操持得紧,很快下厨做出四菜一汤,并着些干粮,摆上餐桌招待老师。父母进门,看到桌上菜肴,已是习以为常,只是看到女孩的老师,却感到十分惊讶——这位闻名乡里的文化人竟然到了家里,实在是莫大的荣幸。于是一家人连忙招呼老师上,座,父亲把菜肴摆上,母亲女儿一起下厨,拿出家里陈酿老酒,忙得不可开交。酒过三巡,寒暄四句,父亲才问老师此行目的:“老师今天来家里做什么啊?”

“今天主要是为孩子上学的事情来的……”

“这孩子在学校又不听话了吗?叫过来我揍她!”不等老师说完,父亲已经火冒三丈。

“不是不听话,这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一直挺好的,很有希望能上初中,我们学校里也希望能送出几个初中生来,但是听说她父母不同意,所以今天特地来跟你们说一下,了解了解你们的意见。”老师解释道。

“哦……这样啊。”父亲息怒,“女孩子上学多了也没啥用处,她去上学还得花家里的粮食,还是不如及早帮助活计实在。”父亲言道。

“你不想让你这世代都是农民的家里出个知识分子吗?去镇里上初中,这在咱们村里就是很稀有的了,别人家想上都上不了的;如今咱个家里有这个条件,孩子又成绩不错,你不让她上初中,她一定会后悔一辈子的。”老师继续解释道。

“哎……”父亲叹道。“这么说也是,那老师您看这样行不?先让她上一阵子,觉得行就接着上,不行就回家来。”

“行啊行啊,老哥你就看好,这孩子绝对不会让咱失望的,咱村里第一个初中生马上就诞生了!”老师一听事情有了转机,马上答应下来,高兴地说道。

老师抿了一口酒,接着便要道别离开。父亲挽留不住,送老师到门口,顺便悄声问老师:“老师啊,您这高深词儿我们听不懂,那啥叫‘诞生’啊?”

老师一听乐了,就像平时回答学生的问题一样回答道:“‘诞生’就是‘出生、降生’的意思,比喻新东西出现。”

父亲恍然大悟,便向老师作别,一边回头往屋里走一边自言自语:“这个有文化还真是不错,这么多意思俩字儿就行了……”

女孩在厨房听到了他们的谈话,知道自己上学有望,高兴万分,连忙跑出来手舞足蹈,接着又跑到屋后山坡上埋下种子的地方,对着种子拜了几拜,坚信种子的灵验。

女孩不知道的是,在她父母下地干活时,遇到许多乡亲,这些乡亲都知道她要上初中的事,也闻听她父母的态度,便开始劝导她父母。父母见到如此多乡亲都在说上学的好处,原本坚硬的心也渐渐松动,态度动摇起来,十分犹豫不决。一堆人的劝导终究抵不上老师的一句话,父亲终于让步,同意让女儿去上初中。

女孩在山坡上远远望见老师的背影,在崎岖的山路上,淡蓝色的短袖衫仍然像班会那天被微风吹动,却已洗熨得略显苍白,老师那年健壮的双手,已稍显瘦弱,高大的身躯在青山的暗影中,也已稍显摇晃。

镇上离女孩的家乡有十几里山路女孩的书本、衣物、被褥等等都在一个大大的编织袋里浓缩着,父亲背着那编织袋,送女孩翻过了山头,来到了镇上。父亲把女孩送进初中大门后,就地把编织袋一放,给女孩留下了十块钱作为一个月的零用钱,再按老师的指导帮女儿交了一个月的生活费,就自己离开了。女孩开始了自己的初中生活。

女孩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镇上的初中,一切都是如此地新奇,女孩借开学无事的机会,走遍了校园,她看到的是比村里小学大几倍的校园,甚至还有一个操场;两层的教学楼,铝合金窗户,清一色的木制课桌,窗明几净,处处充满了生机。这,又是一年的九月一日。

一周过去,女孩在初中结识了许多新朋友,初中里的人无疑比小学里更加开放,男生女生都可以一起玩耍,大大的操场上留下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身影,秋天的泥土里,散发的是夏天的余温,秋天的黄叶上,写着春天细雨的泪痕。女孩的心里早已许下宏愿,要让自己像在小学里一样出色——她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来自许多村里的优秀学生,而自己在他们之间,仍然只是资质平庸。这一周里,女孩并不出彩,一周一次的测试里,她只得到了一个中等的分数,但她仍然接受了这个成绩,并把希望寄托在下一周的测试里。又过了一周,仍然是周测,她已付出努力,但却仍然是那样的名次,那样的分数,并不突出,却也未沦落下游。下一周,仍是如此,她却已焦头烂额。再下一周,就是回家的一周了,通常,学生们会将自己的成绩告知父母,但是女孩知道,这周的成绩是关乎自己学业生涯的,考得好了,父亲会让自己继续上学,如若不好,那么自己将永远失去学习的机会。她要拼了。这所初中的初一是没有自习的,晚上是学生的自由时间,在其他学生都在宿舍里吵闹,在操场上追逐的时候,女孩却反常地将身影隐匿在偌大的教学楼里,点着教室的灯光,陪伴着另一个楼层上初二初三的学生上起了晚自习。坚持一周后,在临回家的这次月考中,女孩终于像在小学一样拔得头筹,重又跃回班里第一名。

经此一事,女孩安心回家,将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单摆在父亲面前,父亲虽不识字,却也知道一横为“一”,感于女儿的出色,父亲在这日午后抽了一口数月不舍得抽一次的旱烟,喝了一壶老酒,醉醺醺地睡去了。女孩待父亲睡去,连忙顶着十月份午后的烈日,跑到屋后的山坡上老师埋下种子的地方,对着那种子又是几拜,口里念着感激之言。父亲一觉睡到傍晚,醒来后,连忙领着女孩去了老师家中,连连感谢,老师看过女孩的成绩单,也是十分高兴,一个劲儿地夸赞女孩聪明,女孩却是感激那颗种子。

到了上学之日,父亲仍然去送女孩,还是像上次一样塞给女孩十块钱,帮她交好生活费,方才离去。女孩径直去到教室,拿出一本书背了起来,不理会身旁其他人的喧闹。

初一终于过去,年终时,女孩领到了一张大大的“三好学生”奖状,又让父亲和村里老师夸赞一番。这一年的学,对父亲来说,总算是没白上,那棵“状元树”,虽然找不到了,却也是没有白种。这年暑假中,女孩和老师又去在原来的位置种下一棵状元树,这次不是种子,而是一株幼苗,一株特殊的幼苗,山里人从没见过的幼苗,老师说,这是从山外的平原移栽过来的,比状元树还要灵验。老师仍然刨土,女孩仍然帮老师递着工具,女孩发现,老师比一年前,好像又苍老了许多。

后来,初二初三的许多次,女孩始终在考试中领先,终于,在初中里,又成为了重点培养的高中生苗子,女孩已经很少回家,父亲到镇上赶集时,才会捎带给女孩一些钱物;女孩每次回家,同样也带给父亲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。就这样,直到初三毕业在即,女孩方才又面临一次抉择。

女孩成绩优异,是完全可以进入高中的,她将会成为整个镇上仅有的几位高中生之一,并且还有机会考上大学。只是县里的高中离家足足有五十里山路,来回一趟要走一天,即使想每个月回来一次也是不易。父亲一改上初中时的态度,在开学前夕,父亲仍然像初中时那样,背着那个大大的编织袋,领着女孩翻越五十里的山路,来到了县上。县上什么东西都要比镇上贵一些,一月十块生活费已是不够,于是父亲在县上银行办了一张存折,里面存了女孩半年的生活费学费,足足有一千多块,还告诉女孩,如若她缺钱了,就先管镇上同学借些,等半年后来接她时,一并还了。女孩安心,开始上学,只是无法见到那状元树,生怕它不会继续保佑自己,却也费得一番脑筋;直到村里那位老师的一封信过来,方才使她打消了顾虑。

开学后一周,女孩正为状元树苦恼,老师给女孩来了一封信。信里说道:

……你安心上学,状元树我会帮你照顾好的……你的老师。

信的背面还附了一张手绘的植物照片,想是那棵“状元树”,这幅画笔迹虽然拙劣一些,但是却一笔一划,十分认真,老师是用心画了的。在那画上的植物,刚刚长出了弱小的枝干,抽出了几缕嫩芽,被绿油油的水彩笔描画的生机勃勃。女孩看了,十分安心,从此专心于她的高中学业。在这个月的检测里,女孩仍然有很好的成绩,还抽空给老师回信一封,内容自然是自己很好,无需牵挂之类的。

打那以后,每个月的中旬,女孩都会收到一封来自老师的信件,信纸的背面画着一幅绿树的画,每封信背面的画,上面的树都稍稍长高了一点,抽出的叶子也更多了,而女孩的成绩,也像每月的画一样,每月都是班级前列。陪伴着她走过整个高中生涯的,只有这一封封的信,和信背面的那棵不断长大的状元树,而女孩,把每一封信都留着,掐指算着回家的日子,想念着自己的状元树,想念着父母,想念着自己的那位启蒙老师。每封信的后面,都夹着那个月月考的成绩单,没有一次是班级前五名之外,的确,她坚信是状元树带给她优异的成绩的。

女孩一直攒着老师寄给她的信件,不知不觉半年过去,抽屉里也攒了许多信件,女孩将它们按照时间先后排列起来,一封一封地翻阅,最开始的信里,笔迹健壮有力,而在稍往后些的信里,笔迹却变得歪扭起来,似乎笔者正渐渐变得虚弱,想到这里,女孩心里不禁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,但信纸背面的那棵树,却是每次都有新的枝条,笔迹丝毫不见变化;至此,女孩便打消了顾虑。

这天是回家之前的最后一次月考,女孩像以往一样坐在考场,展开蓬勃的思绪,挥动飘逸的笔,在试卷上写下一行行娟秀的楷书……于是,她带着一张班里第一的成绩单,背起仍然鼓鼓囊囊的编织袋,与在校门口迎接的父亲,一起回到了家里。那鼓鼓囊囊的编织袋里,少了些衣物,多了些书本,变得更加沉重。

几十里山路走过,留下父亲和女孩坚韧的背影和深深的足迹。

回到家里,女孩终于消得半年来思家之苦,面对阔别半年的父母,年仅四十的他们,眼角仿佛又多了几条皱纹,额头上忙碌的汗珠,颤抖几下终于落在地上,浸湿干裂的土壤。女孩说要去看看老师,父亲说她功课忙,想必是来不及的,还是在家里做功课为好,如是,女孩也没有得到去后山坡拜状元树的机会。的确,高一的她,在仅仅四天的假期里,要写一整本学案练习题,纵然是像女孩一样的尖子生,也是不易完成的艰巨任务。

匆匆的休假在每天的题目中过去,又到了分别的时间,父亲仍然背起了编织袋,女孩仍然跟在父亲身旁,只是,女孩离家时,不住地望向午后的山坡,穷其目光想要在草丛中找到那棵状元树,但却始终找不到,只得抱憾离去。经过村头的小学时,正是当日清晨晨读时间,朗朗书声传遍大山上下,女孩不禁往里张望,只见一位四旬年龄顶着一头白发的老师,仍然在领着学生大声诵读,不时咳嗽两声,在这读书声里,并不起眼,却牵动了女孩的心弦。

像上回一样,父亲送女孩到校门口,女孩接过编织袋,自己走进校门,仍然径直走进教室,在别人的喧闹中,看起了书本。女孩依然收到了每月一封的信件,信纸背面的状元树依然在长大,女孩的成绩,也一如既往地稳定。女孩抽屉里的信,由几封变成一捆,这些信纸的背面都画着一棵渐渐长大的状元树,如果连起来看,简直就是一部动画,描绘了女孩学业生涯的动画。

女孩一直带着这一捆信件,读到了高三,高考前的最后一次回家,女孩心想,这次一定要看到老师和状元树。很遗憾的是,老师又留了许许多多的做不完的作业,女孩又被约束在家里,四天假期,又在题海中度过。

女孩还是抱着遗憾离家,开学的一个月里,她又收到了来自老师的信,信纸背面的状元树,从她刚上高中时那棵小树苗,已经快成为一棵大树了,而她,也快要迈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了——高考!

在往后的几个月里,女孩一直在紧张地备战高考,一模二模成绩都不理想,三模临近,女孩不禁有些心慌,任凭她怎样刻苦,却无法突破自己的关卡,她也不知是什么在阻碍她。女孩心烦意乱,独自走到学校的操场上,坐在草丛中,静听长风,让自己静心。第二天,邮递员送来了她的信件,她与邮递员早已熟悉,见到邮递员,就相当于是见到了老师寄来的信,见到了那棵保佑着她、给她力量的状元树。她拆信一看,果不其然是老师的信,信背面的状元树略显褶皱,邮递员说,这封信分拣错了,应该是上个月送到的,迟来半个多月。女孩释然,她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感到焦急了,她已有两个月没有收到老师的信件。

安心的女孩,在三模中,取得了极优的成绩,老师们都说这是县里的大学苗子,女孩坦然。炎热的六月份,女孩带着状元树给她的信念,走进了高考的考场,莘莘学子十年苦读,所有的希望就寄托在这定终身的考试中。女孩在这炎热和焦急中度过了高考的三天,其他同学的父母大多来到学校为其服务,只有女孩孤零一人。

这天是高考的最后一场,开始之时,女孩突然打了两个喷嚏,奇怪,在这炎炎夏日里,怎会有寒气?女孩心无杂念,完美地考完了最后一场,一身轻松地走出考场,自己收拾行囊,趁着天色未晚,走了一夜山路回到家中。进门时,她看到父亲眼角上似乎挂着泪痕,无奈夜深,也只好先去睡去。

女孩一夜难眠。第二天天刚亮,女孩便迫不及待地爬起来,趁着晨曦,爬上屋后的山坡,想找到那棵已是参天的“状元树”,那可是保佑她上完高中的啊!但女孩失望了,山坡上光秃一片,除了几茬子野草,剩下的就是土黄的扬尘,哪里来的“状元树”的踪影?女孩不相信,她想,信纸背面的那棵树明明就在这里的啊,明明就是自己和老师亲手种下的啊!

等等,老师!

难道老师骗了自己?

女孩不敢相信——自己敬爱多年的老师怎会欺骗自己呢?

尔后,女孩绝望了。当她跑向小学,寻找自己亲爱的老师的时候,她闻听了老师的死讯……

人们告诉这位高中毕业归来的高材生,学校里的老师教了十几年的学,吃了不少粉笔末,在9号的那天下午,肺病发作,憾然离世。老师临去之前,嘴里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:“别让女孩知道,今天是她高考最后一天……”说完,便不省人事,沉沉睡去。医生说,这是结核,会传染,不能走近尸体,只能就地焚烧。于是,女孩悲痛之际见到的,只有一坨骨灰。

父亲本不想告诉她,但见事情已瞒不住,便也说出了实情:“……你老师提前写好了很多信,放在咱们家里,让我按顺序每月给你寄去一封,还留下了一百块钱作为邮资。每张信纸后面,他都让一个学生画了一棵树,他说你知道这是什么,我们就照做了。其实你老师在半年之前就已经不给孩子们上课了——说是自己总是咳嗽,怕影响孩子们……”

女孩听到这里,不禁潸然泪下,她从一个平庸的学生,成长为如今最被看好的大学生,一切的一切都少不了这位老师的努力,这位老师给了她信念和梦想,支持她走完整个的学业生涯。

几天后,女孩从悲痛中走出来,她知道现在村里小学的孩子们还没有老师,于是自告奋勇,到村上小学里代起了课,见到了那个帮老师在信纸背面画状元树的孩子,那是个和她一样,曾经平庸的女孩,但是她发觉了,这个女孩拥有和她一样的眼神,缺少的只是信念,或是对知识的信仰。这位新来的代课老师,一定会让这个女孩成为下一个正剧的她,让她和她的人生完整。

……

二十天后,高考成绩公布,县里的招生队伍敲锣打鼓来到女孩家乡的村上,迎接这位大山里走出的高考状元——是的,女孩不负众望,终于应验了状元树的彩头,成为了状元。令人惊讶的是,女孩却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,她看着父亲浑浊的双眼,看着母亲弯曲的脊背,委婉地拒绝了招生的人。那人问她为什么,她说:“多年前,有人给了我一颗种子,但那颗种子没有萌发;现在,我要把这颗种子送给别人,让这种子在别人的手心里萌发,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,不再留下‘子欲养而亲不待’的遗憾……”

她向乡政府申请,留在村中,做了新的村小学的老师,操起了她敬爱的老师的旧业,把自己的光和热洒在这年轻而又古老的讲台上。

范文网专稿内容,转载请注明出处
不够精彩?
上一篇 : 楚童学齐语
下一篇 : 生命的诺言
范文网(fanwen7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邮箱:  联系方式:

Copyright©2009-2021 范文网 fanwen7.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954号-19